摘要: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并要求各方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 ...
欧瑞康太阳能公司的端到端生产线专门用于帮助太阳能生产商在降低模块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能,从而使我们的客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该行业中获得收益。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结合。[page]自主创新恒为破冰之道光伏行业的标准之痛,可为其他诸多行业状况的缩影。
国内另一家龙头企业——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但在这种迅猛发展的背后,若干无法忽视的关键问题依旧存在。我省大部分光伏产品仍然需要送到国外机构去检测和认证,既浪费钱,又耽搁时间。金融危机之后,受国际市场回暖以及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光伏产业逐渐走出低谷,实现大幅增长。标准之痛不仅耗费着企业的宝贵资源,整个行业的命脉也始终系于他人之手。
这里既有低碳减排成为世界潮流、金融危机重创欧美巨头的天时,也有国家、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扶持的地利,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开拓与努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日撰文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缺乏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有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Agnew希望气候变化对计时的影响会促使一些人采取行动。
推迟闰秒只是例子之一。Agnew的论文对预测很有用,但专家认为,何时需要负闰秒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人类的计时方式。许多计量学家预计闰秒只会增加,因为在数百万年的尺度上,地球自转速度正在放缓。
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分析预测,融化的冰盖正在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以至于下一个闰秒将被推迟3年。根据Agnew的分析,全球变暖将把再次调整闰秒的需求从2026年推迟到2029年。
原子钟是比地球自转更好的计时器,因为它在数百万年里是稳定的,而地球自转速度是变化的。该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这种情况发生的时间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晚。但Agnew说,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地球物理现象会使自转速度产生波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时间和频率部门负责人Elizabeth Donley表示,闰秒已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一个越来越依赖精确计时的社会中,闰秒会造成计算系统的重大故障。
目前,地球自转速度受到地核流动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流动使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意味着增加闰秒的频率会降低。但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冰融化的影响,调整负闰秒的时间比现在预测的要早3年。但Agnew强调,这不应该被视为支持全球变暖的观点。在该研究中,Agnew使用数学模型梳理了已知的地球物理现象对自转的影响,并预测它们对未来闰秒的影响。
1972年的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相差达到0.9秒时,UTC就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个修正被称为闰秒。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uncan Agnew说:融冰足以使海平面上升,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自转速度受到了影响。
推迟闰秒将受到计量学家的欢迎。目前有两种常用的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国际原子时。
而前所未有的负闰秒可能会更糟,因为现有的计算机代码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UTC以国际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间上尽量接近世界时。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则需要从UTC中删除闰秒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论文主要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邓肯阿格纽借助卫星数据,研究了地球自转速率和地核运动的影响。增加1秒为正闰秒,对应的1分钟有61秒;减少1秒为负闰秒,对应的1分钟只有59秒。协调世界时以国际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
2012年实施闰秒时,国外不少知名网站出现临时服务中断。受此影响,负闰秒调整可能至少推迟到2029年。
人们因此需要对计算机重新编程,而这个过程中容易出错。鉴于闰秒给高科技领域带来诸多不便等情况,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改为闰分,即允许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在1分钟以内。
2015年和2016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为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常用计时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UT)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国际原子时(TAI)。
在万物联网时代,很多领域的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传输平台,实施闰秒带来的影响会延伸至航空、通信、金融及其他需要精准对时的领域。南极威德尔海上的冰山(2020年2月1日摄)。1972年的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协调世界时就增加或减少1秒,这个修正被称作闰秒。他说,地核内的液态部分运行方式难以预测,漩涡和流动变化不定,使得近年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如果不考虑两极融冰,地球可能最早在2026年首次需要负闰秒调整。
法新社援引阿格纽的说法报道,负闰秒的出现将对确保全球计时基础设施的各个部分显示相同的时间构成重大挑战,因为许多计算机程序认为闰秒都是正的。然而,这些年地球两极的冰快速融化,将部分地球质量从两极转至赤道附近,减慢了自转速度。
迄今全球已实施27次闰秒调整。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多广泛?英国知名学术期刊《自然》27日刊载的一篇论文认为,由于地球南北两极冰川加速融化,地球自转速率受到影响,历史上首个负闰秒将推迟约三年、于2029年左右出现,计算机等需要精准对时的领域将因此受到影响。
这是1月14日在瑞士伯尔尼拍摄的时钟塔。主要受潮汐等因素影响,地球自转先前长期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因此迄今为止的闰秒调整都是正闰秒。
阿格纽则希望他的研究能促使国际计量大会考虑更早废除闰秒。由于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系统结果会出现差异,因此有了协调世界时(UTC)的概念。其原理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以自身为轴旋转时,将手臂由头顶伸向身体两侧会使旋转速度慢下来。最近一次是在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当时出现了23时59分60秒
他说,地核内的液态部分运行方式难以预测,漩涡和流动变化不定,使得近年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如果不考虑两极融冰,地球可能最早在2026年首次需要负闰秒调整。主要受潮汐等因素影响,地球自转先前长期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因此迄今为止的闰秒调整都是正闰秒。
鉴于闰秒给高科技领域带来诸多不便等情况,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改为闰分,即允许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在1分钟以内。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论文主要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邓肯阿格纽借助卫星数据,研究了地球自转速率和地核运动的影响。
迄今全球已实施27次闰秒调整。其原理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以自身为轴旋转时,将手臂由头顶伸向身体两侧会使旋转速度慢下来。